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天地>科研之窗>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碧波幼儿园十三五课题中期检查表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2 12:30:15 浏览次数: 【字体:

附件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

课 题 中 期   

 

 

 

批准号            16122551                    

课题名称 亲自然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项目类别          重点课题                      

计划完成时间         2020.06                    

课题主持人        陈美琴     陈晓庆              

电话(办) 0512-66593001 (手机18606259221

电子信箱        936783617@qq.com           

所在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幼儿园        

邮编                   215168                  

填表日期               2020.10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

 

填表说明

1、项目类别是指课题系重点课题(资助经费)、重点课题(自筹经费)、专项课题(资助经费)、专项课题(自筹经费)、立项课题。

2、请严格按“课题研究概要”的要求填写。

3、有经费资助的课题请附相关文本性研究成果复印件,其他课题无需如此。

4、此表格可以复制。

 

 

 

 

 

 

 

 

 

 

 

 

 

 

课题研究概要(不少于6000字,可另加附页)

1.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整理归纳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不能纸上谈兵,我们改变了只让老师操作,幼儿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通过让孩子亲自经历、亲身体验,做活动真正的主人。

策略一:材料“促”动;在亲自然活动中,针对幼儿好模仿、爱摆弄的特点,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生活类材料(各种瓶瓶罐罐、塑料盒、各种豆类等)、趣味性材料(放大镜、各色玻璃纸、小粘棒、磁性棒等)和简单的操作工具(小剪刀、小筷子、镊子、洒水壶、小碗、小榔头等)。我们在投放材料前先通过细心观察,确定幼儿最近阶段的探究意向,然后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提供适宜的材料,这些材料一方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幼儿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能够更加细心、注意力更加集中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另一方面那些非结构化、可加工改造、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使幼儿更容易创造出多种使用方法,孩子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地选择,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想法,通过利用合适、重组或改装材料得以解决,幼儿的亲自然探究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了。

策略二:游戏“生”动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幼儿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利用游戏开展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主、自发地探究。因此,我们利用散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形式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亲自然游戏。我园在户外先后开辟改造了亲亲碧耕园、趣玩沙水池等基于自然的游戏空间;室内在一楼、三楼的内走廊打造了探究为主的亲自然探究长廊,先后开设了种子馆、大树馆、昆虫馆,各班的自主游戏更是内容丰富,也开展多个动态、真实的主题游戏活动:大班的《种子记》、《亲亲葵花》,中班的《种植大蒜》、《萝卜记》、《藕趣》、《雨》、《我和影子捉迷藏》,小班的《柚子》等探究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策略三:任务“驱”动;幼儿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偏离目标进行无意义的随意性活动,结果导致幼儿探索目标不明确、经验积累少、能力得不到提高、活动过后一无所获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做法,以幼儿最近发展区为依据,采取给幼儿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简单的描述,让幼儿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此时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紧密结合,幼儿以探索问题、完成任务来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和行为。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一开始比较热衷于独立操作,完成任务时其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较弱,于是我们鼓励幼儿与同伴分工合作、向同伴学习,幼儿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和创意,促进了创造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动手操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策略四:亲子“共”动;我们首先采用了调查问卷、讲座、经验交流、家长园地等形式一方面宣传亲子探索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了解不同家庭的亲子活动偏好,然后在尊重家长、循序渐进、双向互动的原则下最终确立以种植活动为主的亲子探究主题。在指导家长开展亲子种植活动时,我们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方案性质把各类种植活动方案进行分类(播种、收获、观察和护理活动等),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家长,以便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水平有选择地开展亲子探究活动。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亲自然探究活动让幼儿和家长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增进了亲子关系、获得了多元化学习体验、操作技能也得到了发展。

2. 充分体验探究,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比较持久的感知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激起求知欲、好奇心,对其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及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期正是幼儿处在好奇、好问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观察随意性强、缺乏主动性;观察时间短且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观察时左顾右盼缺乏目的性和坚持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原因一:教师对幼儿观察学习的内涵认识不清。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观察对象该采取何种观察方法把握不准。原因二:教师缺乏目的性指导。原因三:观察时间不够或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去观察。原因四:幼儿缺乏观察的技能、技巧。

为了提高幼儿在亲自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可以采用下列有效策略:

策略一:提供充足时间,求观察之质量;

策略二:运用多种方法,促观察之发展;

适时设疑法;观察前,为了使观察按一定的目的进行,我们先告诉幼儿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要从观察中寻找什么,然后以提问的方式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再次观察的愿望----再次观察------得到满意的答案,从而引导幼儿抓住了被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延续了幼儿对事物观察的持续性。

耐心引导法;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在亲自然活动中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耐心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左到右等顺序进行观察,使幼儿学会如何全面、不遗漏、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每个部分。通过引导幼儿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现象的异同点,培养幼儿辨别、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为了使幼儿了解植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我们还引导幼儿对其变化和发展进行了不间断和系统的观察,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认知等。

活动实践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好教材、活教材,它时刻激发着幼儿的观察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们鼓励幼儿走出活动室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四季变化、追踪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收获分享累累果实、开设农家小作坊等,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渠道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解释——验证设想——形成结论,针对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只能关注事物表面现象的特点,我们把小班幼儿的观察侧重点定位在感知现象、感受体验之中。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了,因此我们把中班幼儿观察的侧重点定位在观察材料、过程与现象变化等方面,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促使事物变化的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我们更强调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幼儿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顺序性和全面性都得到了发展。

策略三:运用观察记录表,助观察之提升;

教师参与策略;语言激励策略;有效示范策略;

3.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只一问。”但是在平时我们发现幼儿活动一阵后经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幼儿在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导致幼儿虽然亲历了活动的过程,但是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倾向不浓厚;二是活动中幼儿即使遇到一些有新异特征的事物,但常常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就是抓不住问题的重点,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因此,我们将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活动始终,并探索归纳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设置悬念情境;幼儿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生疑——质疑——释疑”的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将亲自然丰富的活动内容渗透在以实验、故事、游戏、多媒体等方式创设的情境中,从激趣引疑出发,通过“制造悬念”抛给幼儿一些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策略二:巧用提问指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有效的提问在培养幼儿问题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与环境、材料互动时,教师适时地后退一步,力争少叙述事实,少给出现成答案,不剥夺幼儿的探究空间和权利,采取将幼儿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及时反馈给他们,如孩子们发现雨天草地上的蜗牛特别多,教师就通过提问:“为什么草地上雨天比晴天蜗牛多呢?”来促使幼儿回忆已有经验、积极猜想,然后深入研究。除此以外,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暗含连贯性的内容,我们通过顺势追问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找到问题本质,寻找解决之道。当幼儿对某个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内涵的时候,可以采用适时反问的方式,一方面使幼儿在思考中产生心理和认知的冲突,另一方面为幼儿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和方向,从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不断挖掘和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容。

策略三:反转提问主体。“学起于思,源于疑”,当幼儿正在与周围环境、事物互动时,我们将提问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幼儿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思想家”收到了尊重,更认识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尝试解决问题以及寻求问题答案,最终获得成就感。另外当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引导群体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发大家共同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幼儿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这过程中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2)教育教学实效

1.学生方面

依托亲自然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明显效果。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活动组织的形式方面有突破:让探究成为幼儿亲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较充裕的时间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幼儿的认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经过这四年的研究,这些方面成效明显。

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刘锦乐男大班参与亲自然活动时间 3

乐乐刚上小班的时候很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对于自然角的动物比较有兴趣,但是对于植物的兴趣不高,常常观察了一会会就会跑开。在观察的过程中也没有和其他孩子沟通、交流的语言。发现孩子的的这一情况后老师在后续的亲自然活动中慢慢的加以关注和指导。特别是针对孩子喜欢的动物,引导孩子给它喂食找寻食物。在植物的观察中,引导他能有序的观察植物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开花结果时进行简单的记录,帮助他体验活动的成功和快乐。一段时间后他对班级的自然角以及碧耕园的亲自然活动渐渐都产生了兴趣,经常能最先发现动植物的变化和同伴进行交流。在记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观察的持续性和目的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反映:“孩子的变化很大,对于一些动植物很感兴趣,主动给家里饲养动物进行喂食、处理大小便,对于植物也能主动地照顾,比以前活泼多了”。

调查情况分析:

2364bd6185594361b16f007e00842666.Png

表:课题实施前后幼儿亲自然科学探究能力的对比

注:以上是课题实施前后幼儿自主能力的对比,调查对象:家长、教师、孩子为主要调查对象。我园小、中、大各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级。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课题实施前、课题中期、课题后期向固定对象的家长、教师发放调查表,进行课题调查统计。

从上表中可见,幼儿前测、中测与终测的数据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认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表达能力方面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见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转变很大。

2.教师方面

(1)教学观念的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作为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教育者,我们应着眼幼儿的未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策略,让幼儿在亲自然活动的同时,科学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科研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和方法得到加强,活动的选择、生成、组织、指导能力及教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些课题研究教师通过反思研究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仅在活动组织和方法策略上有了突破,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活动课例、课程故事,形成了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班本课程,在主课题的引领下认真做好微型课题的研究,在不断提炼中,教师们的多篇课题论文在省、市、区获奖或发表。(见附件)

(3)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合理开发了园内自然资源。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合理且充分利用好户外种植地、沙水池、果园以及室内的亲自然廊馆、专用室、自然角等,使这些资源可以与主题活动、科学探究相结合,让幼儿与自然进行积极的互动,为实施亲近自然的教育提供可能。

其次,开发利用好园外自然资源。社区内的澹台湖公园成为我们的园外实践基地,教师通过实地勘察,选择适宜幼儿开展活动的场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幼儿一起规划和设计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活动方案,给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不少资源,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探究需求。

(三)积累了一系列优秀的班本主题案例

   《亲自然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班本主题案例

序号类别内容年龄段1动物探秘类走进蚂蚁王国大班2我们和蜗牛的故事小班3果蔬作物类番茄的甜蜜收获大班4“藕”遇中班5蒜多多成长记中班6和萝卜有约中班7神奇的柚子小班8粮食作物类番薯乐翻天中班9自然现象类下雨的秘密中班10其他类探秘昆虫世界大班11小小种子、大大收获大班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探究能力的提升应自我融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教师要“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这对于把自己当作“教师”的人提出了很多挑战,以这种方式组织活动,能让教师拥有完全不同的心态,从而与幼儿一起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看作与幼儿一起学习的人,能让教师把幼儿看作教学过程的合作者,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能力;与将自己看做传递信息、协调矛盾或执行标准的人相比,教师融入教与学的行为会由自身好奇心以及满足幼儿情感和思维的需要所指引,为幼儿探究事物和建立幼儿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提供持续支持,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看到幼儿的成长并体验工作的乐趣。

2.探究实践的过程应螺旋上升。

本课题是研究在亲自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碰到这样的问题:亲自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哪些?哪些活动是适合幼儿开展的?可以培养幼儿哪些科学探究能力?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刚开始我们发现种植活动具有它特有的优势——开阔的活动空间,直觉的行动思维,在这里,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观察、记录来发现植物的奥秘,使观察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交流表达等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但是亲自然活动只有种植活动吗?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我们开展了亲自然班本和园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为: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确定亲自然探究主题——预设计划、策略——第一次活动——分析反思活动效果——调整计划和策略——第二次活动——挖深活动内容——反复实践——最终确定探究策略和主题,如此反复实践,最终确定亲自然活动内容以及有效策略。这样一个过程,是研究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不断实践中,研究主题才能越来越凸显出来。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加有实效,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研讨课程,把握课程目标,避免课程目标的偏离及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但是亲自然活动最终的目标是强调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它以科学概念或原理为基础,但不一定非得取得某个概念,有时也许有多种答案或根本没有答案,它只期望幼儿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解放幼儿的“手、眼、嘴、鼻、脚、脑”,并获得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从这意义上说,最终的成果检验可能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怀有“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局限于暂时的“成效”。

2.材料是课程的支架,也是教与学的基础,幼儿通过材料来了解世界,寻求问题答案,表达自己想法。当幼儿对某个想法感兴趣时,教师应鼓励、支持和帮助幼儿准备所需的材料,可以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回忆自己的已有经验,问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人,看书、画报等资料去获取需要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发展或建构自己的想法,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当幼儿对某些材料失去操作兴趣时,教师首先要寻找原因,如果是由于材料单一或缺少变换造成的,可以添加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可组合的材料,以重新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从中产生不同的发现;有时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马上引起幼儿的注意,或者幼儿看到材料后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操作,教师可以在材料的摆放方面进行调整,以漂亮的方式呈现、提供与材料相关的背景信息、把不同特质的相似材料集中摆放、引导幼儿了解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方式来吸引幼儿对材料特点和关系的注意,这样可以使幼儿不仅能借助材料表征当时的想法,也不断提高技能,并进一步探究新发现。

 

阶段性成果

名称

成果形式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字数

获奖情况

在“亲自然”游戏环境中开启探究之旅

论文发表

《小学科学》

3500

 

充分发挥自然角功能的关键因素

论文发表

《小学科学》

3000

 

拥抱自然,快乐探究

 

《文理导航》

3000

 

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误区及策略研究

论文发表

《文理导航》

3500

 

幼儿园中班自然角环境的创设

论文发表

《小学科学》

3200

 

浅析通过种植向日葵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

论文发表

《艺术科技》

3000

 

如何在玩沙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论文发表

小学科学

3300

 

在种植黄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发表

《启迪与智慧》

3000

 

深入,成就深度——在饲养观察蚕的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论文发表

《好家长》

3500

 

在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

论文发表

《苏州教育研究》

3000

 

乐种植,大收获

 

 

3300

省级二等奖

采豆荷锄归,其乐亦无穷——浅谈亲自然课题中小班蚕豆系列活动

 

 

3000

省级二等奖

“让孩子走进生活,让生活引领成长”—中班幼儿班本《我的乌龟朋友》实践探索有感

 

 

3500

省级二等奖

自然生活,自然教育

 

 

3100

省级二等奖

开启知识的大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主动探索

 

 

3000

省级二等奖

以大班“长豇豆”种植活动为例

 

 

3500

省级二等奖

小小的眼睛,看大大的世界——小班自然科学自主探究环境创设的契机

 

 

3300

省级二等奖

自主饲养与幼儿的科学探究

 

 

3000

省级二等奖

活科学,可操作,促成长

 

 

3000

省级三等奖

创设基于儿童立场的“亲自然”园所环境

 

 

3500

 

管理部门意见

 

 

 

 

 

 

 

 

 

 

 

           

                 市规划办(教科所)

高校科研处(高教所、教务处)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